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台达专营服务商    

变频器、PLC、触摸屏、伺服驱动器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  • 邮件:18576370666@163.com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如何在PC-Based控制器上实现多轴协同运动控制?
新闻中心
如何在PC-Based控制器上实现多轴协同运动控制?
发布时间:2025-10-20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在 PC-based 控制器上实现多轴协同运动控制(如同步运动、插补轨迹、电子齿轮 / 凸轮等),核心是解决实时性同步轨迹协同规划硬件接口适配三大问题。以下是具体实现方案、关键技术及步骤:

一、多轴协同控制的核心需求

多轴协同需满足:

  • 时间同步:各轴运动指令在同一时刻生效,控制周期一致(通常≤1ms);

  • 轨迹关联:各轴位移、速度、加速度按预设数学关系联动(如直线插补时 X/Y 轴速度比恒定);

  • 动态响应:实时处理编码器反馈,通过闭环控制补偿同步误差(如机械间隙、负载波动)。

二、硬件架构与选型

PC-based 控制器需搭配专用硬件实现多轴协同,常见架构:

1. “工控机 + 运动控制卡” 架构(适合高精度场景)

  • 运动控制卡:通过 PCI/PCIe 插槽与工控机连接,内置专用 DSP/FPGA 芯片,负责多轴脉冲输出、编码器反馈采集和实时同步(如固高 GTS-800 系列、研华 PCI-1285)。

  • 优势:硬件级同步(各轴共享同一时钟源),控制周期可达 25μs,支持最多 32 轴插补。

  • 适用场景:数控机床、半导体封装(要求 ±0.001mm 级精度)。

2. “工控机 + 实时工业总线” 架构(适合分布式场景)

  • 总线类型:EtherCAT(最常用,同步精度≤100ns)、Profinet IRT、MECHATROlink-III,通过总线接口卡(如 EtherCAT 主站卡)连接伺服驱动器(安川 Σ-7、台达 ASDA-A3)。

  • 优势:减少布线,支持远程轴扩展(如机器人关节、流水线多工位),通过总线周期同步(如 1ms 周期)实现协同。

  • 适用场景:协作机器人、锂电池叠片机(多轴分散布局)。

3. 关键硬件要求

  • 工控机:需支持实时内核(如 Windows+RTX、Linux+Xenomai),CPU 主频≥2.5GHz(多核优先,用于并行处理轨迹规划与逻辑控制)。

  • 反馈设备:各轴配置高精度编码器(如 17 位绝对式编码器)或光栅尺,确保位置反馈分辨率匹配控制精度。

三、软件实现核心技术

1. 实时系统层:保障同步周期

  • 实时内核:在通用操作系统上叠加实时扩展,将多轴控制任务放入实时线程(优先级最高),确保控制周期稳定(无抖动)。

    • 例:Windows 系统搭配 RTX 实时扩展,实时线程周期可设为 1ms,延迟≤50μs;Linux 系统通过 RT_PREEMPT 补丁,实现微秒级实时性。

  • 任务调度

    • 实时线程:执行轨迹插补计算、位置环 PID 调节、总线指令下发(占时≤50% 周期,避免超时)。

    • 非实时线程:处理人机交互(HMI)、数据记录、故障诊断(不影响控制周期)。

2. 轨迹规划层:生成协同路径

根据运动类型(插补、同步、电子齿轮等),预计算各轴的位移、速度曲线,确保多轴联动时满足轨迹约束。

  • 直线插补(多轴线性运动):已知起点(X0,Y0,Z0)和终点(X1,Y1,Z1),计算各轴位移量 ΔX=X1-X0、ΔY=Y1-Y0、ΔZ=Z1-Z0,通过 “合成速度” 分配各轴速度:合成合成合成其中L=ΔX2+ΔY2+ΔZ2为总位移,确保各轴同时启动、同时到达。

  • 圆弧插补(平面曲线运动):基于圆心、半径和角度,通过三角函数分解 X/Y 轴位移,保证各轴速度随角度均匀变化(避免切线方向速度突变)。

  • 电子齿轮 / 凸轮(跟随运动)

    • 电子齿轮:从轴速度 = 主轴速度 × 传动比(如主轴转 1 圈,从轴走 1000 脉冲),用于同步输送线与加工轴。

    • 电子凸轮:从轴位移与主轴位置呈非线性映射(如凸轮曲线),通过预存的位置 - 位置表格(LUT)实现复杂轨迹跟随(如包装机封切动作)。

3. 控制执行层:闭环同步与误差补偿

  • 位置环控制:实时读取各轴编码器反馈值,与规划轨迹的目标位置对比,通过 PID 算法计算输出(脉冲量或总线扭矩指令),补偿跟随误差。输出目标位置实际位置误差误差

  • 同步误差校准

    • 硬件同步:运动控制卡通过 “脉冲同步信号”(如 STROBE)确保各轴脉冲输出沿对齐;EtherCAT 通过 “分布式时钟(DC)” 同步各从站(伺服驱动器)时间。

    • 软件补偿:若某轴累计误差超过阈值(如 5 脉冲),动态调整其速度增益(K_p),或在非运动阶段插入校准脉冲。

四、编程实现步骤(以 EtherCAT 总线为例)

1. 硬件配置与初始化

  • 安装 EtherCAT 主站卡驱动(如 EtherLab、TwinCAT),通过配置工具(如 XML 文件、TwinCAT System Manager)映射各伺服驱动器的控制对象(如控制字、目标位置、实际位置)。

  • 设定总线周期(如 1ms),启用分布式时钟(DC),确保主站与所有从站(轴)时间同步(误差≤100ns)。

2. 实时控制程序开发(C++ 示例)

使用实时库(如 EtherLab 的 libethercat、TwinCAT 的 ADS 库)编写实时线程,核心流程:

cpp

运行

#include "EtherCAT_Master.h"#include "TrajectoryPlanner.h"// 轴参数(3轴示例)Axis axisX, axisY, axisZ;double targetPos[3];  // 目标位置缓存double actualPos[3];  // 实际位置缓存// 实时控制线程(周期1ms)void RealtimeControlThread() {
    while (isRunning) {
        // 1. 读取各轴实际位置(从EtherCAT从站获取)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Read(axisX.slaveID, 0x6064, &actualPos[0]);  // 0x6064为位置反馈对象字典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Read(axisY.slaveID, 0x6064, &actualPos[1]);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Read(axisZ.slaveID, 0x6064, &actualPos[2]);

        // 2. 轨迹规划(生成当前周期的目标位置)
        TrajectoryPlanner::GetNextTargetPos(targetPos);  // 直线/圆弧插补计算

        // 3. 位置环PID控制,计算输出
        axisX.output = PID_Calc(targetPos[0], actualPos[0], axisX.pidParam);
        axisY.output = PID_Calc(targetPos[1], actualPos[1], axisY.pidParam);
        axisZ.output = PID_Calc(targetPos[2], actualPos[2], axisZ.pidParam);

        // 4. 下发控制指令到伺服驱动器(EtherCAT写入)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Write(axisX.slaveID, 0x607A, axisX.output);  // 0x607A为位置指令对象字典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Write(axisY.slaveID, 0x607A, axisY.output);
        EtherCAT_Write(axisZ.slaveID, 0x607A, axisZ.output);

        // 等待下一个周期(由实时内核调度)
        RealtimeSleep(1ms);
    }}// 主函数:初始化并启动实时线程int main() {
    // 初始化EtherCAT主站、轴参数、PID参数
    EtherCAT_Init("config.xml");
    Axis_Init(&axisX, &axisY, &axisZ);
    PID_Init(&axisX.pidParam, Kp=5.0, Ki=0.1, Kd=0.05);

    // 启动轨迹规划(如直线插补:从(0,0,0)到(100,200,150),速度50mm/s)
    TrajectoryPlanner::StartLinear(0,0,0, 100,200,150, 50);

    // 启动实时控制线程
    StartRealtimeThread(RealtimeControlThread);

    // 等待运动完成
    while (!TrajectoryPlanner::IsFinished());

    // 停止线程,释放资源
    StopRealtimeThread();
    EtherCAT_Close();
    return 0;}

3. 调试与优化

  • 同步误差测试:使用示波器测量各轴脉冲输出沿或总线指令发送时间,确保同步误差≤1μs。

  • 轨迹精度验证:通过激光干涉仪测量实际运动轨迹与理论轨迹的偏差,调整 PID 参数或机械传动间隙补偿值。

  • 极限工况测试:在满载、高速(如 3000rpm)下测试多轴同步稳定性,避免共振或丢步。

五、关键工具与库

  • 开发环境:Visual Studio(搭配 RTX SDK)、Qt(Linux 实时系统)、TwinCAT HMI(倍福专用)。

  • 运动控制库

    • 商业库:Galil Motion Library、Delta Tau PMAC SDK(封装插补、同步函数)。

    • 开源库:EtherLab(EtherCAT 主站)、ROS MoveIt!(机器人轨迹规划)。

  • 调试工具:ScopeView(实时数据采集)、EtherCAT 诊断工具(如 EtherCAT Configurator)。

总结

PC-based 控制器实现多轴协同的核心是 “实时内核保障周期 + 硬件同步确保时间对齐 + 轨迹算法规划联动关系 + 闭环控制补偿误差”。相比 PLC,其优势在于可灵活集成复杂算法(如 AI 自适应控制、机器学习优化轨迹)和扩展更多轴数,未来结合数字孪生技术,可在虚拟环境中预演多轴协同效果,进一步提升控制精度与可靠性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