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达 DeviceNet 请求 ID(Request ID)确定方法:核心规则 + 实操指南
台达 DeviceNet 设备(如 PLC、变频器、伺服驱动器、远程 IO)的请求 ID(Request ID,也常称 Message ID / 报文 ID) 是 DeviceNet 通信中标识 “数据交互对象” 的核心参数,其取值需遵循DeviceNet 协议规范 + 台达设备的预设映射规则,不同设备类型(主站 / 从站)、不同通信场景(显性报文 / 隐性报文)的请求 ID 确定逻辑不同,以下是分步拆解:
一、先明确核心概念:Request ID 的本质
DeviceNet 的请求 ID(16 位)由优先级(2 位)+ 服务代码(8 位)+ 目标对象 ID(6 位) 组成(部分场景简化为 “服务代码 + 从站 MAC ID”),核心作用是:
台达设备的请求 ID 分为两类场景,确定逻辑不同:
| 通信场景 | 请求 ID 核心决定因素 | 适用设备 |
|---|---|---|
| 显性报文(Explicit) | 服务代码(如读 / 写)+ 从站 MAC ID + 对象索引 | 所有台达 DeviceNet 设备 |
| 隐性报文(Implicit) | 预定义的连接 ID(台达设备出厂预设 / 组态分配) | 台达伺服 / 变频器(过程数据) |
二、显性报文请求 ID:手动计算(最常用)
显性报文用于读写设备的 “参数 / 对象”(如变频器频率、伺服位置),请求 ID 需按以下步骤确定:
步骤 1:确定基础参数
步骤 2:计算请求 ID(台达标准格式)
台达显性报文请求 ID 的简化计算公式(16 位):Request ID = (服务代码 << 8) + 从站MAC ID⚠️ 注:部分主站组态软件(如 RSNetWorx)会自动拆分 “优先级 + 服务代码 + MAC ID”,只需填入服务代码和 MAC ID,软件自动生成请求 ID。
实操示例(台达 VFD-E 变频器,MAC ID=5,读频率指令):
步骤 3:验证对象索引(避免请求 ID 无效)
请求 ID 仅指定 “操作 + 从站”,需配合对象索引才能定位具体参数,台达设备的对象索引需查对应手册:
三、隐性报文请求 ID:预定义 / 组态分配
隐性报文用于实时传输 “过程数据”(如伺服位置反馈、变频器运行状态),请求 ID 为预定义的连接 ID(Connection ID),无需手动计算,按以下规则确定:
1. 台达从站设备(如伺服 / 变频器)
出厂预设隐性报文的请求 ID(连接 ID),常见值:
2. 主站组态(如 RSNetWorx / 台达 DPS 软件)
四、台达 DeviceNet 请求 ID 确定的关键规则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
| 问题现象 | 原因分析 | 解决方法 |
|---|---|---|
| 请求 ID 通信超时 | 1. MAC ID 设置错误;2. 服务代码不匹配;3. 对象索引错误 | 1. 核对从站 MAC ID(如变频器 P0-03);2. 确认服务代码(读 = 0x0E,写 = 0x10);3. 查手册修正对象索引 |
| 同一网络多个设备通信异常 | 请求 ID 冲突(MAC ID 重复) | 重新分配每个从站的 MAC ID(1~63 不重复),同步更新主站请求 ID |
| 隐性报文无数据 | 连接 ID(请求 ID)未匹配 | 在主站组态中,将输入 / 输出连接 ID 设为台达预设值(0x4000+/0x6000+MAC ID) |


